close
前言 :

本篇新聞主要取自
中時電子報  

外來種生物入侵台灣的問題一直都不受到大家的重視...

希望咱的媒體能多多撥一些版面來關懷一下生態環境,

少報一些無聊的. 惺羶色的八卦.醜聞 ...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之一.


   恐威脅本土生態 農業局通緝沙氏變色蜥 【吳志明/嘉義報導】 

  南非大學研究生海瑞在水上鄉三界埔發現「沙氏變色蜥」已在此繁衍生息多年,為了避免破壞本土原有物種生態,嘉義縣政府農業局決定全面「移除」,在各校園廣發「通緝」海報,並設收集站,不論死活。 



  今年33歲的海瑞,10歲起就對爬蟲類很有興趣,長大後到南非大學自然保育學系進修,1998年到台灣遊學,研究此地生態,同時也在嘉義市教授美語。
  2000年6月,他在野外進行生態研究時,意外發現水上鄉三界埔地區,竟成為「沙氏變色蜥」穩定的棲息地,而且數量頗為密集,約每 4平方公尺就有1隻,他曾在1天內捉到80隻。
  讓海瑞驚疑的是,即使在同一區塊經常捕捉,沙氏變色蜥的數量卻沒有因此減少,雖然目前尚未破壞原有物種生態,但他擔心持續下去,總有1天會威脅到本土生態,他的這項研究成果,經國際生態組織認同後,台灣農政單位才轉趨重視。
  海瑞說,沙氏變色蜥應該是隨著進口木材或寵物店所引進,因為台灣的緯度氣候生態環境適合,加上牠的適應力強,容易隨垃圾、苗木、水流擴散到各地。
  沙氏變色蜥和台灣特有種的「攀木蜥」一樣,都有強烈的地域觀念,會排斥同類進入領域,因此族群並不密集,反而能接受「沙氏變色 蜥」在牠領域內,這也使得「沙氏變色蜥」數量有擴大趨勢。
  農業局綠化保育課長鄭永華表示,沙氏變色蜥以吃螞蟻、昆蟲維生,也吃蛞蝓、同類等,可能破壞生態,在其皮膚也發現寄生蟲,為全面「移除」此外來物種,農業局已在當地廣發「通緝令」海報,並定點設置收集桶,村民和學生捕捉後,再由宜蘭大學毛俊傑教授統一處理。
  成功國小教導主任張世杰說,校方並不鼓勵學生自行捕捉,但把它當作很好的自然生態教案,也不會阻止小朋友去捕捉,只是一定要注意安全。
  三界埔1名陳姓小朋友在校園內示範捉「通緝犯」,沒多久就捉到 3、4隻體型瘦小的沙氏變色蜥,他自豪地說,曾經有連續捉到15隻的紀錄,不過,這種蜥蜴會咬人,只是牠沒有牙齒,所以即使咬到也不會痛。 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這張圖經同意取自"小勛's BLOG ",點圖可以連結其出處網頁~


之二.


嘉義水上鄉「災區」 一公頃一萬隻 沙氏變色蜥大舉侵台 全民緝殺

【吳志明/嘉義報導】
  台灣首度發現紅火蟻的嘉義縣水上鄉三界埔,最近又出現原產於中南美洲古巴的沙氏變色蜥,且有大量繁衍跡象,初估每公頃有一萬隻。由於沙氏蜥體內有寄生蟲,並會捕食台灣原生種蜥蜴,因此農政單位已下令全面撲殺。
  三界埔 當年紅火蟻首度入侵處
  三界埔一向是嘉義地區民眾公認的風水寶地,不少外地的堪輿師也常慕名而來。三年前,台灣首度發現紅火蟻入侵的地方,除了桃園外,就是嘉義的三界埔。巧的是,現在讓農政單位相當緊張的沙氏變色蜥,也在此地繁衍生息。
  嘉義縣農業局綠化保育課長鄭永華說,事實上沙氏變色蜥之前在花蓮地區也曾發現過,但相當零星,不像水上鄉三界埔這般密集,而且從二○○○年發現到現在,已經非常穩定的繁衍下來。
  三界埔成功國小校長鄭鴻鵬說,宜蘭大學教授毛俊傑根據這段時間在附近所捕獲的數量初估,三界埔一帶,目前每公頃約有一萬隻沙氏變色蜥。令人憂心的是,將來可能逐漸擴展到其他地方。
  移動速度迅猛 追捕應注意安全
  雖然成功國小已經張貼有關沙氏變色蜥的「通緝」海報並廣為發放,但鄭鴻鵬說,並不鼓勵學生看到就抓,因為牠移動的速度很快;三界埔靠山,附近山溝、墳墓多,萬一學生為追捕而發生危險就不好。
  成功國小校園內現在設有收集站,不論死活只要抓到沙氏變色蜥就可交給收集站;死活分別存放,死掉的蜥蜴先以酒精浸泡,每兩周清點一次。希望能有效遏止其蔓延,以免影響台灣物種生態。



之三.

《小檔案》古巴來的沙氏變色蜥 凶猛會咬人

【吳志明】
  沙氏變色蜥(Anolis sagrei),原產地是中南美洲的古巴和鄰近島嶼,屬於小型的蜥蜴,身形瘦長。
  雄蜥長約五公分,雌蜥略小,身體背面淡棕色或棕色,雄蜥遇到危險或憤怒時,頸部的喉囊會膨漲,並呈橘色。
  平常喜歡棲息在大型喬木、檳榔樹、灌木或水泥柱,動作十分敏捷,不容易接近,具有強烈的領域性,常藉凶猛的打鬥,驅趕其他接近的蜥蜴,有時也會咬人。
  繁殖季節,母蜥通常產卵一至二個,產後埋於沙堆、落葉堆中,等待孵化。
  在北美、夏威夷、墨西哥、中美洲等地,因為牠強烈的領域性和競爭力,對當地不同品種的蜥蜴族群生存,造成嚴重威脅,部分族群甚至因而消失。
  南非大學研究生諾瑞(Gerrut Norral),長期在水上鄉三界埔觀察沙氏變色蜥的生態,曾經發現牠有捕食台灣原生種蜥蜴幼蜥的觀察紀錄



之四.

花蓮也出現少量族群 快剷除 莫令沙氏變色蜥釀大禍

【徐誌謙/花蓮報導】
  來自古巴的沙氏變色蜥肆虐嘉義縣,嚴重威脅本土物種。花蓮縣吉安鄉也被農委會特生中心列為沙氏變色蜥出沒區,只是族群數量少。生態保育人士擔心如果花蓮縣政府不採取積極做為,花蓮可能步上嘉義的生態浩劫後塵。
  日前嘉義縣「捕蜥行動」引發討論,面對外來物種的強勢入侵,如著名的福壽螺、泰國鱧魚、淡水石斑、小花蔓澤蘭等,已嚴重威脅台灣本土物種,農政單位對這些外來物種幾乎束手無策,逐漸引發生態浩劫。
  生態保育人士表示,沙氏變色蜥不僅攻陷嘉義縣,花蓮縣也被牠們建立灘頭堡,熱愛自然攝影及生態觀察的宜昌國小張乃千老師,已發現、紀錄數隻沙氏變色蜥蹤影;去年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派員前來花蓮鑑定,確定張乃千老師發現的就是惡名昭彰「沙氏變色蜥」。
  生態保育人士憂心忡忡指出,原產於古巴的日行性沙氏變色蜥,主要棲息於樹底、果園或居房舍附近,攀爬能力極強常出現在大樹基部、灌木或水泥柱上,停棲高度不超過1.5公尺,有很強領域性,當其他個體侵入時,會展示紅色喉垂威嚇,繁殖力強。
  生態保育人士強調,沙氏變色蜥不僅會捕食如斯文豪氏攀蜥、草蜥等其他蜥蜴幼體,連蜘蛛亦難逃毒手,將來恐危及蜘蛛基因多樣性。所幸花蓮目前族群數量不多,包括花蓮縣政府等農政、防疫單位還來得及清除,如果不採取事前因應做為,幾年後恐怕會步上嘉義縣後塵,一發不可收拾。 


之五.

不當引進外來物種 生態浩劫

【吳志明/特稿】
  數十年來,台灣因不當引進外來物種,導致生態丕變的例子不勝枚舉,福壽螺、琵琶鼠魚、魚虎、小花蔓澤蘭影響生態和造成農業損失的慘痛教訓,現在仍歷歷在目。
  其他如緬甸小鼠、白尾巴哥、輝椋鳥、沙氏變色蜥、多線南蜥、亞洲錦蛙、法國菊、馬櫻丹、南美蟛蜞菊、巴西龜、大陸畫眉、美國螯蝦、筍殼魚、豬草、布袋蓮、紅火蟻、河殼菜蛤、銀合歡等,都讓農政單位十分頭痛
  這些外來物種,有些是隨著進口木材、植物或水果而來,有的是商人基於商業考量而引進,更多的是寵物業者走私進口,一段時日失去新鮮感後,遭人棄養而自行繁殖成群。
  在台灣入侵物種中,最有名的莫過於福壽螺(別名金寶螺、蘋果螺),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下游靜水區,民國六十八年商人基於食用價值引進台灣,卻因口感不佳而放棄,卻造成台灣生態上的浩劫。
  福壽螺繁殖力驚人,一年可以產卵七至九千個,喜歡食用植物的幼嫩部位,包括水稻、茭白筍、芋頭、菱角、空心菜,都深受其害;早已蔓延全台各地溝渠溪流、池塘湖泊和稻田。包括防治支出,造成台灣上百億元農業損失。
  另一嚴重威脅台灣生態的物種則是小花蔓澤蘭,原生地也是中南美洲,是一種具強烈入侵性的藤蔓類植物。因成長速度快,民國五十九年被政府引進,作為山區水土保持的覆蓋植物,不料,它強烈的覆蓋性往往會扼殺其他樹木。
  琵琶鼠又稱垃圾魚、清道夫,原產同樣是南美洲,因雜食性,抗病力、繁殖力和適應力都很強,六十七年引進台灣,當成水族箱的清潔魚類,也因繁殖速度太快而遭棄養,未幾便氾濫於台灣各大小河川。
  目前威脅台灣各大湖泊,俗名泰國鱧魚的魚虎,原生地則在中南半島,最早因幼魚呈紅色,十分美麗而引進作為觀賞用途,成魚會守護幼魚,存活率高、成長速度快。
  但長大後的魚虎食量極大且相當凶猛,身長可達一、兩公尺,台灣最早在曾文水庫發現,目前在日月潭、曾文水庫、汐止等地湖泊都可見其蹤跡。高雄大學曾觀察到牠不僅破壞生態池的物種生態,威脅本土物種,連在水面覓食的台灣紅冠水雞都遭吞噬。
  往者已矣,來者可追!儘管台灣為了這些外來物種付出許多慘痛代價,但是,唯利是圖的不肖商人,依然處心積慮,公開或者私下偷偷引進各種稀奇古怪的珍禽異獸販賣。如果政府再不採取重罰策略,將來恐怕會付出更大代價。


之六. (本篇新聞取自雅虎新聞)

沙氏變色蜥入侵 嘉義縣鼓勵民眾捕捉 洗手就不怕感染?

更新日期:2007/05/02 16:50 記者:記者吳瑞興/嘉義報導

嘉義縣三界埔出現大量外來種的沙氏變色蜥,這種兇猛的蜥蝪對本土生物造成嚴重的影響,讓嘉義縣政府相當頭痛,因為用毒藥撲殺一定會殺死其它生物,縣府要發動當地民眾和小學生來抓沙氏蜥,但沙氏蜥充滿細菌,要民眾來抓真要小心衛生問題。

「小朋友,你要讓牠們交配,好,交配,打開了,打開求偶。」小朋友抓在手上好奇把玩的,就是不知道從哪裏偷溜入境,在嘉義三界埔己經落地生根的沙氏變色蜥,這種外來種蜥蜴不但繁殖力驚人,對台灣本土種的蜥蝪更有強大殺傷力,而且帶滿細菌的牠,還可能成為病菌散播的溫床,面對越生越多的沙氏變色蜥,嘉義縣政府實在想不出其他方法,因為用藥撲殺一定會連帶殺掉其它生物,反而造成生態更嚴重的影響,所以在不能用藥的情形下,這種蜥蝪還找不出天敵,只有靠人動手去捉。

嘉義縣農業局長陳宏基:「我們在成功國小架設一個網站,有發現的我們就宣導,請當地居民收到成功國小一個收集站,收集站以後,我們二個禮拜會去收集,然後把牠送到相關學術單位去做研究。」

不過,相關單位還沒有針對沙氏變色蜥可能散播的病菌進行研究,就叫學生和當地民眾去抓,會不會太危險?陳宏基:「抓了以後,民眾必須把手…也就是洗手清洗的動作,才不會受到(感染),目前也沒有說其它的感染或什麼東西。」

抓完後洗手就真的不怕傳染嗎?由於縣府鼓勵當地民眾和學生去捉這種有害的蜥蝪,也沒有制訂獎勵金,捉沙氏蜥可能又是只有計劃沒有行動的結果。




延伸閱讀:

  "蜥蜴和壁虎合體 - 沙氏變色蜥 作者:小勛"  請點我 有圖有文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y800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